本题提示
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谁来照料老年人”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社区建立和完善各种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让老人仍然住在家里,由社区老人服务中心把网络化、系列化的服务送到老人家里,是实现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记者∶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7%,到本世纪末我国即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同时,我国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带来的“四二一”家庭也将逐渐增多。“谁来照料老年人”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张文范∶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到2000年将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以上,人口结构将成为老年型。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同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人口高龄化,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目前已有800万,到2000年将达到1000万。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老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也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帮助。如何解决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我认为,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要在认识上、观念上实现根本的转变。
记者∶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您认为哪种养老模式最好、最可行?
张文范: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家庭规模,1982年户均4.43人,1990年4.08人,1995年3.7人。上海市1995年户均已降至3人。而且一代户、二代户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条件越来越少。另外,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老人身边)和单身家庭逐渐增多,已占到总户数的22.6%,有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空巢率达30—40%。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淡化。
另一方面,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增多,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慰藉则更为迫切。加大文化养老的氛围,营造一个健康老龄化的环境,则是养老观念中应该加强和突出的部分。那种将老年人集中在福利院里过着被动的、单调枯燥的生活,不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通过社区建立和完善各种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让老人仍然住在家里,由社区老人服务中心把网络化、系列化的服务送到老人家里,是实现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张文范: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应该以现有社区格局为载体,面向老年人提供包括物质、设施、照料、心理、文化、娱乐等方面多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
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在社区范围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容易做到小事不出门,难事不出居委会,大事不出街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到来,城市社区服务的中心将向老年人偏移,街道居委会可以发挥管理上的优势。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还可以充分发挥老人、家庭、社会几个方面的积极性∶低龄老人、健康老人在承担自我养老责任的同时,还可以参加社区服务,照顾左邻右舍那些丧失了自我服务能力的老人;子女可以继续在家里履行照顾老人的责任;政府可以在城市小区建设中增加托老所、老人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这种投入比单独修建大批养老院要容易做到。
社区养老体系的服务队伍,可以实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全日与计时相结合,吸收下岗人员和家庭妇女参加,同时组织志愿人员队伍为病弱老年人服务。经过培训,使之具备必要的业务技能和道德素质。
记者∶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您有哪些设想?
张文范:首先我认为目前应当抓紧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使社区养老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纳入近期和远期规划,确保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同城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相适应。
其次,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国内外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进行投入。对社会办老年公益事业,政府应当提供条件或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在筹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要推向市场。
第三,新建或改造城市公共设施、居民区和住宅,要同时规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如照料中心、老年食堂、老年茶室、老年病防治中心等,还要有文化活动设施,如图书阅览室、娱乐中心、体育场地、老年学校等。这些设施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即以一业为主,兼顾其他。
同时还要探索科学的老年服务体系,根据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从一般性的服务逐步开发和拓展至专业性的服务,形成衣食住行、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救助、参与社会等全方位、全科目的服务系统。
(摄影:钟长征)